当长江的碧波托起第一艘千吨级电动货船,一场静默而深远的航运革命正在江苏大地徐徐展开。这艘以电力为唯一能源的“船联1号”,不仅以3000吨的载重刷新了内河电动货船的纪录,更以零排放、低噪音的绿色身姿,成为长江经济带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的生动注脚。
“船联1号”的甲板下,两组可移动磷酸铁锂电池组静静躺着,2200千瓦时的储能容量相当于30多台新能源轿车的电池总和。这艘由燃油船改造而来的电动货船,通过拆除传统柴油动力系统,换装全电推进装置,实现了核心技术国产化率超90%的突破。充电3小时,续航120公里——这样的数据背后,是国网江苏电力与江苏船联联合攻克的直流微网控制、电池安全管理等世界级技术难题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电动货船的经济性已显现。原船年燃油成本约220万元,改造后年电费仅90万元,降幅达60%。而其年减排二氧化碳2918吨的环保效益,相当于种植16万棵树木,或让2035辆燃油车“退休”。这种“降本+减碳”的双重优势,正推动江苏内河4.5万艘传统船舶迎来“油改电”的转型浪潮。
江苏省政府《关于加快打造“水运江苏”的意见》明确,到2025年实现内河纯电动船舶规模化应用。这一顶层设计下,江苏船联携手国网江苏电力、南京理工大学等机构,构建起“产学研用”全链条创新体系:在南京江心洲建成全国首个电动船舶综合试验基地,制定电动船系列标准;在京杭运河试点120TEU纯电动集装箱船,打造“零碳航线”;更在长江干线推动700TEU江海直达电动集装箱船,以5万千瓦时的超大电池容量,实现“换电式”长途运输。
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共振,催生出千亿级产业机遇。据测算,仅京杭运河地区,电动货船推广即可带动船舶设计、建造、装备等产业链产值超1000亿元,年替代燃料成本超30亿元。而江苏已建成的3036套岸电设施,正为电动货船提供“即停即充”的能源网络,2022年岸电用电量达3066万千瓦时,减排二氧化碳3.06万吨。
“船联1号”的首航,不是终点,而是绿色航运生态的起点。在江苏,一场覆盖“设计-建造-运营”的全产业链变革正在上演:
· 船厂转型:传统造船企业通过模块化设计,批量生产标准电动船体,降低改造成本;
· 能源革命:移动式换电站、箱式电源组等技术突破,解决大吨位船舶续航痛点;
· 模式创新:“车船联动”的共享经济模式被引入,游客可扫码租用小型电动船,实现“水陆绿色出行”无缝衔接。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电动货船的普及正倒逼航运业重构商业模式。南京朗境文化旅游集团通过分析船舶动态数据,在高频停靠点增设文创商店、无人餐厅,将“航运流量”转化为“消费增量”。这种“运输+服务”的融合,让电动货船从单纯的交通工具,升级为流动的商业综合体。
从长江到京杭运河,从内河到近海,江苏船联的电动货船技术已形成可复制的“中国样本”。2023年,全球首制700TEU电动集装箱船在江苏命名,其电池容量、装箱数等指标均居世界第一;2025年,更大吨位的电动散货船、电动滚装船将陆续下水。这些“绿色使者”,不仅服务于国内“双碳”目标,更将驶向“一带一路”沿线,为全球航运减排提供“江苏智慧”。
从第一艘千吨级电动货船启航,到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绿色航运体系,江苏船联用十年磨一剑的坚持,证明了一个真理:环保与经济可以双赢,传统产业与创新技术能够共生。当越来越多的电动货船划破长江的晨雾,它们运载的不仅是货物,更是一个省、一个国家对绿色未来的承诺与担当。这艘驶向零碳的巨轮,正以“江苏速度”,引领全球航运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新纪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