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船联电动运输船:逐浪蓝海,赋能航运
时间:2025-07-04   浏览:0 次

bda3d7cfe4c6185f2824a75dbd49b4f_副本.jpg

当晨曦初破晓,长江的波光中跃动着一抹未来之影——江苏船联电动运输船,正以零排放的姿态劈波斩浪,重新定义着内河航运的生态版图。在这片承载着千年漕运历史的黄金水道上,一场由电能驱动的绿色革命悄然兴起,而江苏船联,正是这场变革的执旗者。

第一篇章:破局者——以创新技术劈开传统桎梏
在南京江心洲的电动船舶综合试验基地,一艘艘改造中的货船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蜕变。工程师们拆除柴油动力系统的轰鸣,将34吨重的磷酸铁锂电池组嵌入船体,这些能源模块如同跳动的绿色心脏,为船舶注入2200千瓦时的澎湃动力。这项技术突破,让“船联1号”实现了从燃油到纯电的跨越,3小时充电即可续航120公里,更以换电模式将补能时间压缩至10分钟,彻底颠覆了传统航运的能源逻辑。

技术攻坚的背后,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智慧结晶。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、交通部江苏海事局、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组成的创新联合体,攻克了船舶直流微网系统、整船运行软件、电池安全管理等核心技术,实现国产化率超90%。在常州金洋船厂,首艘千吨级“双电”驱动船舶“中天电运001”的下水,更以锂电池与超级电容的协同作业,展现出电动船舶在瞬时功率输出领域的独特优势。

第二篇章:守护者——以零排放重塑生态航道
太仓港至京杭运河的航线上,“江远百合”号集装箱船正以17公里/小时的优雅身姿穿梭于水乡画卷。这艘纯电动船舶年运营可替代燃油500吨,减少有害气体排放1520吨,相当于在运河两岸植下万顷绿林。船长何广科站在驾驶舱,耳畔再无柴油机的轰鸣,唯有水鸟掠过船舷的轻吟,他说:“这才是航运该有的模样,与自然和谐共生。”

江苏船联的绿色实践远不止于此。在连云港石梁河水库,昔日采砂船的油污已成历史,电动运输船载着“一湖好水”的愿景,让浅滩植被重焕生机。全省港口岸电设施的普及,更让3036套充电桩如同绿色灯塔,指引着4万艘内河船舶的转型之路。当电动货船替代传统燃油船,每年可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相当于为长江流域增添了数个大型生态公园。

第三篇章:赋能者——以产业生态驱动绿色经济
在镇江船厂的智能化生产线上,一艘700标箱纯电动船的龙骨正在成型。这艘搭载可更换集装箱式电池的全球首创船舶,将实现武汉至上海的超长续航,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物流的新动脉。江苏船联构建的“设计-建造-运营-补能”全产业链生态,正吸引着宁德时代、大全集团等巨头入局,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。

经济账本同样亮眼:一艘3000吨级电动货船虽改造成本增加200万元,但年能源成本直降81%,6年即可收回投资。在常州中天钢铁码头,电动运输船队已实现矿渣运输的零碳闭环,每趟航程节省的燃油费,足以再造半艘新船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江苏正规划到2025年投入17艘纯电动集装箱船,形成6条“零碳”航线,让京杭运河成为流动的绿色经济带。

第四篇章:领航者——以标准制定引领行业未来
当“江远百合”号的螺旋桨搅动起层层涟漪,江苏船联已着手编织行业规则的经纬。从船舶充换电站建设标准,到电池安全管理规范,再到“即插即拔”换电模式的全国推广,一套完整的电动航运标准体系正在形成。在南京理工大学船舶实验室,研究人员正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各种航行场景,为电动船舶的安全运行筑起数字屏障。

这场绿色革命的浪潮中,江苏船联不仅是技术提供者,更是生态共建者。通过与中电投融和融资租赁、无锡赛思亿等企业合作,创新的“电池银行”模式让船东无需承担高额电池成本;与招商银行南京分行开发的绿色金融产品,则为产业转型注入金融活水。当产学研用金各方力量汇聚,一条覆盖船舶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产业链已然成型。

长江奔流不息,江苏船联电动运输船正以破浪之势,驶向零碳航运的新纪元。从技术突破到生态重构,从产业赋能到标准引领,这不仅是江苏制造的绿色答卷,更是中国航运对世界的庄严承诺——当科技与自然和鸣,浩渺碧波终将见证人类文明的诗意栖居。